top of page

心得(2015年8-9月號):運動治療情緒病 各方仍需努力

文章日期:2015年8-9月號 刊物:心得 HeartWorks P.14-15


運動治療情緒病 各方仍需努力

在香港,傳統西醫學治療情緒病,基本上分為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而運動治療乃屬於頗新的方法,並未廣泛被採用。一直致力推動本港精神健康的精神科專科醫生李誠教授,對於運動治療情緒病大表贊同,並有獨特見解。


「有研究指出,運動的效能有點像藥物。」李誠教授指出,「藥物治療是精神科醫生常用的方法。非藥物治療中,心理治療對很多情緒病人有效,不過困難之處是需要時間,而且要監管質量的保證,在公立醫院約見臨床心理學家,頻率疏,輪候時間又長。」可以想像,在典型的香港門診環境下,除了藥物支援,運動可以是費用低而效益高的治療方法。


李誠教授認為,一般求診者大致分為兩類,第一是患有情緒病;另一類是未確診患上情緒病,只受壓力和失眠所困擾。根據他的經驗,運動治療一般對願意恆常做運動的病人有效,可以緩和症狀,亦有預防作用。但目前仍缺乏確實數據支持,運動模式與病症的配對,未肯定哪一種運動對於哪一種病最為有效,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另外,香港社會比較着重以運動來減肥、降膽固醇、增強心肺功能等,忽略了運動對精神及腦部方面的影響。我在診症時,必定會問病人有否做運動的習慣、運動的種類及頻率,然後再按照工作和生活時間,建議適合的運動,讓病人循序漸進。」


每日運動最理想

「我的病人中,大約一半人沒有運動。而另外一半,當中有兩成人誤以為走路、出微汗已屬於帶氧運動。不同人對運動的定義不同,有人認為運動應當一夥人,或者一星期做一次便行,如果天氣炎熱,頻率只會更疏。醫學數據提醒我們要有定期運動,次數可根據身體指標,對於精神及情緒健康而高,我認為愈頻密愈有效。應以每天做運動為目標,隔天做運動是最低要求。」李教授解釋,以上提及對運動有誤解的兩成人,心理上認為自己有做運動而已。總體來說,有定期做帶氧運動和身心運動的人很少,而有習慣做運動的病人,多數會覺得心情有改善、睡眠質素提升。


「雖然現時沒有確實的標準要求病人一定要怎樣做運動,但我會建議病人做。曾經有位50幾歲的焦慮症病人,長期失眠、周身疼痛、緊張,更患有腸胃焦慮症,影響日常工作,他本來有服用藥物及諮詢心理輔導,但當開始了跑步,之後漸漸康復了,可以停藥,至今已經兩三年沒有病發。


對着不同病人需要不同方法。焦慮症病人,他們會跟從指示;但抑鬱症病人缺乏動力,如果一開始便要求他一星期上3次跑步機,每次45分鐘,那幾乎不可行,所以要由其他方式引導他,逐步來。


面對不同的情緒病,如何介入幫助病人,仍有未知數。」


李誠教授分析,在香港推行運動治療,特別需要配合環境,「香港人的特色是不想浪費一分一秒。很多人因為抽不到時間而不做運動;即使一鼓作氣去做,例如到健身室做運動,隨時遇上單車機有其他人正在使用,又或者,有三部跑步機,兩部有人正在使用,另一部卻不是自己的選擇等等,這些因素都令人放棄做運動。對於香港人,要想想如何找到一個運動模式配合生活習慣。期望可以推動市民、家庭醫生和其他專科人士多採用運動治療。」


李誠教授指出,並非所有受情緒困擾的人士都需要或能適應一般的藥物或心理治療,期望與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作進一步探討運動與情緒健康的關係,逐步以研究證明運動治療效用,向醫生及市民作出建議,提出現時缺乏的準確指引,將「運動治療」發展成為預防情緒病和幫助情緒病患者康復的一種重要輔助治療,並為香港未來的公共精神健康教育和研究提供一個重要方何。


個案分享

做瑜伽 即時見效

尹小姐,年約40歲,律師。在2002年確診患上經常焦慮症,開始接受藥物治療。


"患上焦慮症,經常感到緊張。在2014年2月,我開始進行瑜伽練習,每星期2-3次,每次1小時。每當做完練習,我即時感到肌肉紓緩了,很有效。漸漸地,我的體質改善了,睡得好。


瑜伽的鬆弛練習,對減輕焦慮很有幫助,尤其是當我靜坐、靜觀、靜修時,那靜態的運動帶我進入平靜的境界,現在我的情緒波動少了,醫生替我減藥至最低的份量,病情明顯好轉,再不用找人推拿按摩揼骨了。"




Comments


+852 2831 4305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版權所有  未經批准  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Chen Wai Wai Vivien Foundation Therapeutic Physical Mental Exercise Cent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