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蘋果日報:定期運動減腸胃問題

病人右腦前額葉活躍 放大負面情緒 精神壓力致腸胃病


文章日期:30/07/2015 報章:蘋果日報 A14



【中大腸胃病系列】 【本報訊】精神壓力成為腸胃病元凶。本港有20至30%成年人患功能性腸胃病,每當遇有壓力如考試或工作轉變,腸胃問題即時發作。腸胃專家解釋,精神緊張時神經及內分泌系統會作出反應,直接影響消化系統。中大研究更發現,經常胃痛、胃脹的人士,右腦前額葉面積較大、較活躍,會放大負面情緒,相信會令大腦對胃部發出訊號,導致胃部出現不適感覺。 記者:嚴敏慧

胃痛、胃脹、反酸、容易肚痛、肚瀉及便秘等均為腸胃不適症狀,若症狀持續發生,每月3至4次,並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已可統稱為功能性腸胃病。此病可細分為胃酸倒流病、胃功能失調及腸易激綜合症。 中大醫學院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表示,功能性腸胃病與情緒有直接關係,70至80%功能性腸胃病人有焦慮、緊張、驚恐等情緒症狀,四分一人更確診經常焦慮症或抑鬱症。臨床上,病人遇上精神壓力時,腸胃症狀多會發作,胡指,這些病人腸胃沒有發炎或潰瘍,但在壓力狀態下,腸胃黏膜卻有改變。


陷惡性循環變情緒病

胡指近年有研究抽取患者腸胃組織作觀察,發現在壓力狀態下,腸胃黏膜細胞間的距離增加,令腸道滲透性提高,神經末梢對食物更敏感,亦令過敏細胞和免疫細胞數量增加,導致免疫反應及分泌更為活躍,加劇腸胃蠕動,引起肚瀉、嘔吐或便秘問題,反映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有密切連繫,當腦部反應改變,會直接影響腸胃功能。 中大也有進行腸胃與大腦相關研究。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麥敦平表示,過去兩年為17名胃功能失調病人,在沒有腸胃不適時進行腦磁力共振檢查,再比對17名健康人士的腦磁力共振結果,發現患者的右腦前額葉面積較大、較活躍。右腦主宰負面情緒,前額葉負責解讀、判斷及作出行為決定,當右腦前額葉過份發達,會將負面情緒放大,更可能指揮大腦其他部份加強對胃的監察,令胃部反應紛紛出現。 要治療功能性腸胃病,先要排除嚴重結構性腸胃問題,例如病人並非患有胃炎或胃潰瘍,繼而了解是否情緒受困,尋找壓力源頭及早處理。胡志遠指,病人不了解情緒與腸胃病的關係,長期胃痛、肚痛,會擔心腸胃有事,進行多次內鏡檢查無果,反而更加擔心,陷入惡性循環,演變成情緒病。若病人情緒問題嚴重,需轉介精神科跟進。威爾斯親王醫院功能性腸胃病綜合治療診所有四分一至三分一病人,需精神科接手治療。 (系列之四) 🍎


擔憂學業 學生家長齊患病

【影響家人】 精神壓力相關腸胃病影響一家大小。中大醫學院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表示,功能性腸胃病患者年輕人至中年人士也有,成人發病原因較多,如受家庭、經濟、工作壓力;學生發病則較單一,半數與學業問題有關,常見發作時間為開學及考試季節,部份家長也同時出事,齊齊求診。


開學及考試發作

胡志遠表示,功能性腸胃病對病人生活影響極大,如9月開學壓力大,有學生未返學已肚瀉,上學時亦經常肚痛,需要請假求診;考試季節情況更嚴重,考試考到一半不能繼續,「因為肚屙要衝去廁所,老師以為佢作弊或者偷懶」。部份家長也受「感染」,因子女請假未能上學,擔心追不上進度,成績會變差,父母也出現腸胃症狀。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麥敦平補充,有中產家長更越洋擔心女兒,令自己出現腸胃問題。該名40多歲媽媽為全職家庭主婦,女兒外地升學,在家無所事事凡事擔心,「擔心個女瞓唔到,擔心佢學壞吸毒」,不久她開始出現胃痛兼有反酸,她上網查資料發現胃酸倒流有可能因為癌症,結果四出找醫生做檢查。

「一年做5、6次胃鏡,做第1次冇事,認為醫生太年輕唔可信,做第2次冇事,又話睇咗好耐係咪睇唔清楚」,以不同原因否定檢查結果,自己則越來越擔心,病況亦越來越嚴重。經介紹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求診,始發現為功能性腸胃病,兼患經常焦慮症及輕微抑鬱,現時仍在接受治療。

■記者嚴敏慧 🍎


定期運動減腸胃問題

【話你知】 中大醫學院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於2013年訪問2,700名本港市民,發現定期運動對精神健康及腸胃也有正面作用。有定期運動的受訪者患情緒病比率僅3.7%,較無運動組群的13.7%明顯低;僅2.9至3.1%定期運動受訪者,有胃痛、胃脹、消化不良或腸易激症狀,低於無運動受訪者的5.7至8.6%。

定期運動的定義為每周最少兩次,每次最少半小時,研究發現僅一半受訪者達標,44%人有做運動但不達標,6%人完全沒有運動。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麥敦平建議,如有輕微腸胃問題,可先嘗試做運動,最好為帶氧運動如跑步,再加上身心運動如太極、瑜伽等,日常工作中的體力勞動不可當作運動。

■記者嚴敏慧 🍎





Comments


+852 2831 4305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版權所有  未經批准  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陳慧慧基金身心認知運動中心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Chen Wai Wai Vivien Foundation Therapeutic Physical Mental Exercise Centre

bottom of page